找到相关内容418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爱是烦恼,还是要爱

    厌业道,舍恶乐善,复现天人。    【译文】应该知道,爱是轮回的根本。因为各种欲望催发了爱意,所以能让众生在生死中循环。欲望因爱而生,生命因欲望而有,众生爱惜生命,还是以欲望为根本。爱自己的欲望是原因...唱得很幽默:“小和尚下山去化斋,老和尚有交待,山下的老虎会吃人,你见了千万要躲开……”    这首歌取材于一个佛教故事:有一位老和尚,想找一个合适的人继承衣钵。可惜世上的人都被欲望污染得太坏了,他...

    胡卫红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55467093.html
  • 《释尊的譬喻与说话》八——烦恼

    ,裂痕斑班。在烦恼里受苦的人,譬喻为误进密林里的人。由此可见,烦恼无异一片稠林。  佛经里的确用各种譬喻来表示烦恼,藉此教喻烦恼的本质。  (3)欲望的七种譬喻  执著事物的心机活动里,会产生烦恼。要这个,想那个,希望一切称心如意,拿到手上的东西不肯放走,诸如这些欲望的活动,恐怕就是烦恼了。  一般来说,“想要”的心态叫做欲望。关于这种欲望,在原始佛经里,曾用七件譬喻来说明。在巴利中部经典第五四...

    田上太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71763829.html
  • 试论佛法对心内的净化

    参与。  关键词: 唯心造 欲望异化 解脱 觉悟  “身外”和“心内”的关系是哲学界的一个经久不衰的议题,似乎身外物质的第一性早已成为定论。但是,佛家重视“心内”的独特视角,更值得我们去正视。  佛法...佛经中的话来说,即是破除妄想分别之业障,让清净自如之“佛性”得以显现,从而让内心得到解脱和自由,不为外物所掌控,达到“佛”的心境。  “身外”和“心内”的现状  现实中,人们在众多欲望需求面前,往往...

    黄春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71258322.html
  • 试论李贽“童心说”的理论基础

    五官,其势然也。是故圣人顺之,顺之则安之矣。——《答耿中丕》[1](卷1)  由此可知,他肯定人的“好货”、“好色”等欲望和对“富贵利达”的追求,把这些作为“迩言”和“善”,而反对以“德礼”、“刑政”来...”的理论作了严厉批判,而只把符合儒家所提倡的伦理观念作为人性的内涵(见《孟子·告子》);换言之,对于“食色”的要求——当然也包括与此同类的物质性的生活欲望——是不包括在“性”里边的。后来的程朱理学之...

    崔炳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92358452.html
  • 龙树菩萨讲人转生为各种恶道众生的因果

      菩萨放眼观察三界(欲界、色界和无色界)和五道(天、人、畜生、饿鬼和地狱)下的芸芸众生时,目睹他们因失去快乐而受苦。例如无色界天(超越欲望与物质世界的天)享受禅定,心里执著它,不觉悟将来生命结束(死后),会堕入欲界(欲望世界)里生活,那时将会成为鸟兽形状。色界(物质世界)的诸天也一样,从清净之处堕落,反而接受邪淫的欲望,处在不清净的所在。欲界的六天享受与执著五种感觉欲望,反而堕入地狱里...

    龙树菩萨原著

    |因果|轮回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10/05/094605126.html
  • 十项误认之法

         (一) “欲望”常被误认作“信心”。   (二) “贪爱”常被误认作“慈悲”。   (三) 心意造作所显之空,常被误认作本体如是之空。   (四) “断见”常被误认作“法性”。   (五) “觉受”常被误认作“证悟”。   (六) 伪装的持戒常被误认作真正的持戒。   (七) 入魔常被误认作密行。   (八) 骗子常被误认作成就者。   (九) 自利常被误认作利他...

    岗波巴 大师著 张澄基 译

    |忍辱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2/2041243070.html
  • 十项应当远离之事

        (一) 与世事纠缠不清,一心眷恋世间八法的上师,应远离之。   (二) 挠乱自己的心意和损害修行觉受的友伴,应抛弃之。   (三) 尘器和烦恼甚重的寺庙和住所,应远避之。   (四) 以偷盗抢夺或欺骗的方式来谋生,应禁绝之。   (五) 对自心和修行有损害的作业,应舍弃之。   (六) 对身体有害的物件及行为,应远避之。   (七) 对增进欲望和吝啬的贪执...

    岗波巴大师著 张澄基 译

    |岗波巴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3/1709323292.html
  • 生活让我懂得

    果给人的是欲望。...

    黄小平

    |人生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3/1929358574.html
  • 戒淫的妙法

    生命利益的原理   人身的元精之气本来可以到身体的任何地方,作为身体能量的功能载体,但是如果意识往色情上想,就化成生殖之精,对生殖系统产生压力,更加促进欲望的发生,如果加上刺激性食物的作用,这个力量...种种因素,也就是缘。到了欲望发作的时候就已经是结果了,强忍还容易出毛病,所以戒淫要重在因地。   如何修因呢?   首先,如果能发利益一切众生的大愿而戒淫,会有护法神来护法,修起来就更得力。...

    小蚂蚁

    |戒淫|邪淫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6/0749509796.html
  • 赵朴初答:照你所说出家风气在佛得到鼓励,那么,佛教的理想是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呢?

      赵朴初答:根据佛教教义和它的制度来说,出家应当是佛教徒中少数人的事。第一、出家的动机要求真纯--即确是为求解脱,决心舍弃世间贪爱而出家修道。第二、出家后要求对教理及行持都够标准,如果有室家的欲望,应当自动还俗;如果犯杀盗淫妄四根本戒,则应当摈斥在僧伽之外。第三、出家有许多限制,例如:要得父母允许,要年满二十(求比丘戒、比丘尼戒的),不是肢体不全或精神上有缺陷的,不是逃避刑法、债累的等等...

    赵朴初

    佛教常识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7/06203710735.html